学院简介
亚美平台音乐与舞蹈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70年的益阳师范专科学校艺体科音乐专业;2002年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亚美平台,设立音乐系;2011年撤系建院,成立音乐学院;2022年更名为音乐与舞蹈学院。
学院现有音乐学(省级一流专业)、音乐表演、舞蹈表演3个本科专业,1个音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权点(设音乐教育、钢琴演奏、声乐演唱方向),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3个校级科研团队,1个湖湘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所。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8人,博士15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教学名师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4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现有在校学生近1000人,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众多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交流及合作渠道。
一、培养目标:立德树人、产出导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学院以产出为导向,人才培养与学校高度契合。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明确“立足湘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人才服务面向,找准“实学科素养、重舞台表演、有湖湘特色、能自我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立足湖湘文化沃土,紧密结合湖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深厚的民族音乐、舞蹈底蕴,以湖湘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传承、传播及其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碰撞作为主线,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深扎根湖南本土文化、拥有开阔国际视野和扎实音乐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与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图1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毕业晚会”搬上“村晚”大舞台、洞庭渔歌采风活动。拍摄者:李谌涵
二、课程教学:思政引领、学生中心
学院强调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一是学院重视课程建设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学院以益阳竹文化、茶文化、湖南花鼓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湖南花鼓戏、南县地花鼓、梅山傩戏等,这些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还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实践。二是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如革命歌曲、红色歌剧等,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近年来,学院组织系列“红色音乐”课程展演活动,获《光明日报》“用党建教学‘双融合’实现双提升”专题报道、省级主流媒体《湖南日报》《红网》《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等报道16次。课程建设的改革,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了师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学院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深化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学院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基础声乐》《基础钢琴》《伴奏与弹唱》为驱动,完成了《社会文化艺术管理》《视唱练耳》等校级金课建设,带动了依托智慧树平台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外国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等十余门课程的MOOC开发、建设与推广工作,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斐然。
图2 光明日报专题报道系列“红色音乐”展演活动。拍摄者:张蓥
三、实训实践:内外协同、学训一体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了构建了音乐学、音乐表演与舞蹈表演实训实践培养模式。音乐学专业采用“一赛、二会、三体验”(“一赛”:即每年一届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两会”:各类专题的教学汇报音乐会和校内外重大晚会、“三体验”:艺术全能体验、知识创新体验、社会实践体验)实践培养模式,音乐表演专业采用“6+1”实践培养模式(即“6+1”实践体系:经典音乐剧、经典歌剧、经典戏剧、经典舞剧、经典器乐合奏+原创音乐大赛),舞蹈表演专业采用“舞蹈专业技能大赛”实践培养模式。无论是校内的实践教学,还是校外的实习、见习和演出,均纳入实训体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这样的实训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既能在舞台上展现艺术才华,也能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艺和教育工作者。
图3 湖南日报报道我院校内外实践活动。拍摄者:刘华波
四、服务体系:校地互动、创作精品
学院通过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跨界合作,促进了音乐产业和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促使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更深度地参与人才培养,也使科研平台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实践创新人才。这促进了地方音乐文化的共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支持。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承接文化艺术演出、培训师资输出、品牌宣传策划等项目,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创作、演出和活动,获得实践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地方音乐产业的发展。从2016年至今学院年均横向项目为200万元左右,与省内外 30 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践行服务社会、繁荣地方文化建设发展的功能。近年来有影响的项目有:2020年,与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舞剧《山那边人家》;2022年,与清溪文化集团合作舞台剧《那山,那水,那乡愁》;与华强方特集团合作方特园区演出项目等。通过校地合作,教师申报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1项,师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50余项,出版书籍、发表论文200余部(篇)。创建校内外科研实践平台与实训基地3个、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余项。这些合作不仅为教师的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实现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双赢。
图4 院企合作,支持地方文旅建设。拍摄者:宋和明
(一审:李谌涵 二审:文彦波 三审:贺正宜)